3085-张启成-人工智能学科-数据挖掘方向-就业:否 扫二维码继续学习 二维码时效为半小时

(0评价)
价格: 免费

贝叶斯学派

逆概率

pxy = px * py 独立

若不独立

条件概率

P(x|y) = P(xy) /P(y) 

 

[展开全文]

算法的五大特性:输入、输出、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

[展开全文]

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方法,是在这组分布中找出一个超平面作为决策边界,使模型在数据上的 分类误差尽量接近于小,尤其是在未知数据集上的分类误差(泛化误差)尽量小。

决策边界一侧的所有点在分类为属于一个类,而另一侧的所有点分类属于另一个类。如果我们能够找出决策边界, 分类问题就可以变成探讨每个样本对于决策边界而言的相对位置。比如上面的数据分布,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在方块 和圆的中间画出一条线,并让所有落在直线左边的样本被分类为方块,在直线右边的样本被分类为圆。如果把数据 当作我们的训练集,只要直线的一边只有一种类型的数据,就没有分类错误,我们的训练误差就会为0。

但是,对于一个数据集来说,让训练误差为0的决策边界可以有无数条。

[展开全文]

支持向量机(SVM,也称为支持向量网络),是机器学习中获得关注最多的算法没有之一。它源于统计学习理论, 是我们除了集成算法之外,接触的第一个强学习器。它有多强呢?

从实际应用来看,SVM在各种实际问题中都表现非常优秀。它在手写识别数字和人脸识别中应用广泛,在文本和超 文本的分类中举足轻重,因为SVM可以大量减少标准归纳(standard inductive)和转换设置(transductive settings)中对标记训练实例的需求。同时,SVM也被用来执行图像的分类,并用于图像分割系统。。除此之外,生物学和许多其他科学都是SVM的青睐者,SVM现在已经广泛被用于蛋白质分类,现 在化合物分类的业界平均水平可以达到90%以上的准确率。在生物科学的尖端研究中,人们还使用支持向量机来识 别用于模型预测的各种特征,以找出各种基因表现结果的影响因素。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SVM是最接近深度学习的机器学习算法。线性SVM可以看成是神经网络的单个神经元(虽然损 失函数与神经网络不同),非线性的SVM则与两层的神经网络相当,非线性的SVM中如果添加多个核函数,则可以 模仿多层的神经网络。

[展开全文]

高效嵌入法embedded

 

[展开全文]

业务选择

说到降维和特征选择,首先要想到的是利用自己的业务能力进行选择,肉眼可见明显和标签有关的特征就是需要留 下的。当然,如果我们并不了解业务,或者有成千上万的特征,那我们也可以使用算法来帮助我们。或者,可以让 算法先帮助我们筛选过一遍特征,然后在少量的特征中,我们再根据业务常识来选择更少量的特征。

PCA和SVD一般不用

逻辑回归是由线性回归演变而来,线性回归的一个核心目的是通过求解参数来探究特征X与标签y之间的 关系,而逻辑回归也传承了这个性质,我们常常希望通过逻辑回归的结果,来判断什么样的特征与分类结果相关, 因此我们希望保留特征的原貌。PCA和SVD的降维结果是不可解释的,因此一旦降维后,我们就无法解释特征和标 签之间的关系了。当然,在不需要探究特征与标签之间关系的线性数据上,降维算法PCA和SVD也是可以使用的。

统计方法可以使用,但不是非常必要

逻辑回归对数据的要求低于线性回归,由于我们不是使用最小二乘法来求解,所以逻辑回归对数据的总体分布和方差没有要求,也不需要排除特征之间的共线性,但如果我 们确实希望使用一些统计方法,比如方差,卡方,互信息等方法来做特征选择,也并没有问题。过滤法中所有的方法,都可以用在逻辑回归上。

 

[展开全文]

重要参数penatly&C

1、正则化

L1正则化和L2正则化虽然都可以控制过拟合,但它们的效果并不相同。当正则化强度逐渐增大(即C逐渐变小), 参数的取值会逐渐变小,但L1正则化会将参数压缩为0,L2正则化只会让参数尽量小,不会取到0。

在L1正则化在逐渐加强的过程中,携带信息量小的、对模型贡献不大的特征的参数,会比携带大量信息的、对模型 有巨大贡献的特征的参数更快地变成0,所以L1正则化本质是一个特征选择的过程,掌管了参数的“稀疏性”。L1正 则化越强,参数向量中就越多的参数为0,参数就越稀疏,选出来的特征就越少,以此来防止过拟合。

相对的,L2正则化在加强的过程中,会尽量让每个特征对模型都有一些小的贡献,但携带信息少,对模型贡献不大 的特征的参数会非常接近于0。通常来说,如果我们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防止过拟合,选择L2正则化就足够了。但 是如果选择L2正则化后还是过拟合,模型在未知数据集上的效果表现很差,就可以考虑L1正则化。

 

[展开全文]

为什么需要逻辑回归

1. 逻辑回归对线性关系的拟合效果好到丧心病狂,特征与标签之间的线性关系极强的数据,比如金融领域中的 信用卡欺诈,评分卡制作,电商中的营销预测等等相关的数据,都是逻辑回归的强项。虽然现在有了梯度提 升树GDBT,比逻辑回归效果更好,也被许多数据咨询公司启用,但逻辑回归在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业中的 统治地位依然不可动摇(相对的,逻辑回归在非线性数据的效果很多时候比瞎猜还不如,所以如果你已经知 道数据之间的联系是非线性的,千万不要迷信逻辑回归);

2. 逻辑回归计算快:对于线性数据,逻辑回归的拟合和计算都非常快,计算效率优于SVM和随机森林,亲测表示在大型数据上尤其能够看得出区别;

3. 逻辑回归返回的分类结果不是固定的0,1,而是以小数形式呈现的类概率数字:我们因此可以把逻辑回归返 回的结果当成连续型数据来利用。比如在评分卡制作时,我们不仅需要判断客户是否会违约,还需要给出确 定的”信用分“,而这个信用分的计算就需要使用类概率计算出的对数几率,而决策树和随机森林这样的分类 器,可以产出分类结果,却无法帮助我们计算分数(当然,在sklearn中,决策树也可以产生概率,使用接口 predict_proba调用就好,但一般来说,正常的决策树没有这个功能)。

另外,逻辑回归还有抗噪能力强的优点。福布斯杂志在讨论逻辑回归的优点时,甚至有着“技术上来说,最佳模型 的AUC面积低于0.8时,逻辑回归非常明显优于树模型”的说法。并且,逻辑回归在小数据集上表现更好,在大型的 数据集上,树模型有着更好的表现。


由此,我们已经了解了逻辑回归的本质,它是一个返回对数几率的,在线性数据上表现优异的分类器,它主要被应 用在金融领域。其数学目的是求解能够让模型对数据拟合程度最高的参数 的值,以此构建预测函数 ,然后将 特征矩阵输入预测函数来计算出逻辑回归的结果y。注意,虽然我们熟悉的逻辑回归通常被用于处理二分类问题, 但逻辑回归也可以做多分类。

[展开全文]

重要接口inverse_transform

神奇的接口inverse_transform,可以将我们归一化,标准化,甚至做过哑变 量的特征矩阵还原回原始数据中的特征矩阵,这几乎在向我们暗示,任何有inverse_transform这个接口的过程都 是可逆的。PCA应该也是如此。

 

[展开全文]

而逻辑回归,是一种名为“回归”的线性分类器,其本质是由线性回 归变化而来的,一种广泛使用于分类问题中的广义回归算法。要理解逻辑回归从何而来,得要先理解线性回归。线 性回归是机器学习中最简单的的回归算法,它写作一个几乎人人熟悉的方程:

 

[展开全文]

特征选择:方差过滤

```python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VarianceThreshold #特征选择,根据方差进行过滤
def var():
    '''
    特征选择-选择低方差的特征
    :return:None
    '''
    var=VarianceThreshold(threshold=1.0)#保留方差值为1的数值
    data=var.fit_transform([[0,2,0,3],[0,1,4,3],[0,1,1,3]])#三行四列的二维数组
    print(data)
    return None

if __name__=='__main__':  #调用
 var()
```

PCA:主成分分析   

把维度降低,但是数据信息尽可能不损耗

 

 

 

 

 

[展开全文]

文本特征分类功能:

1、文本特征抽取:count

文本分类----如每天的文献分类/文章的分类

2、tf  idf:

2.1 tf:term frequency:词的频率    出现的次数(类似count)

2.2 idf:逆文档频率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

log(总文档数量/该词出现的文档数量)

例:log(数值):输入的数值越小,结果越小

tf*idf 重要性

 

 

 

[展开全文]

文本特征抽取:Count 

功能:

文本分类

情感分析

默认对于单个英文字母或者单词:没有不统计

词组分类器:jie'ba

 

[展开全文]

特征抽取:特征值化

字典数据特征抽取:对字典数据进行特征值化

 

DictVectorizer语法:

字典数据抽取:将字典中的一些类别数据,分别转换成一些数值。

数组形式:有类别的这些特征,先要转换字典数据

[展开全文]

pandas数据处理

:缺失值,数据转换,重复值(不用处理)

sklearn:对特征进行处理

 

 

[展开全文]

重要属性components_

通常来说,在新的特征矩阵生成之前,我们无法知晓PCA都建立了怎样的新特征向量,新 特征矩阵生成之后也不具有可读性,我们无法判断新特征矩阵的特征是从原数据中的什么特征组合而来,新特征虽 然带有原始数据的信息,却已经不是原数据上代表着的含义了。

但是其实,在矩阵分解时,PCA是有目标的:在原有特征的基础上,找出能够让信息尽量聚集的新特征向量。

如果原特征矩阵是图像,V(k,n)这 个空间矩阵也可以被可视化的话,我们就可以通过两张图来比较,就可以看出新特征空间究竟从原始数据里提取了 什么重要的信息。

 

[展开全文]

PVC中的SVD

重要参数svd_solver 与 random_state

"auto":基于X.shape和n_components的默认策略来选择分解器:如果输入数据的尺寸大于500x500且要提 取的特征数小于数据最小维度min(X.shape)的80%,就启用效率更高的”randomized“方法。否则,精确完整 的SVD将被计算,截断将会在矩阵被分解完成后有选择地发生。

"full":从scipy.linalg.svd中调用标准的LAPACK分解器来生成精确完整的SVD,适合数据量比较适中,计算时 间充足的情况,生成的精确完整的SVD的结构为:

"arpack":从scipy.sparse.linalg.svds调用ARPACK分解器来运行截断奇异值分解(SVD truncated),分解时就将特征数量降到n_components中输入的数值k,可以加快运算速度,适合特征矩阵很大的时候,但一般用于 特征矩阵为稀疏矩阵的情况,此过程包含一定的随机性。截断后的SVD分解出的结构为:

"randomized",通过Halko等人的随机方法进行随机SVD。在"full"方法中,分解器会根据原始数据和输入的 n_components值去计算和寻找符合需求的新特征向量,但是在"randomized"方法中,分解器会先生成多个随机向量,然后一一去检测这些随机向量中是否有任何一个符合我们的分解需求,如果符合,就保留这个随 机向量,并基于这个随机向量来构建后续的向量空间。这个方法已经被Halko等人证明,比"full"模式下计算快 很多,并且还能够保证模型运行效果。适合特征矩阵巨大,计算量庞大的情况。

 

 

 

[展开全文]